给这个小专题做一个收尾。
看了昆明的楼市数据,一言难尽。
如果按照每周销售金额排名,TOP5的门槛是1700万;如果按照销每周售套数排名,TOP5的门槛是13套。
要知道,如果按照这个去化速度,一个10万㎡的项目,去化时间至少要1年半。这样的去化周期是什么概念?对比一下20年昆明典型项目的单盘销售数据:
万科城:31.6万㎡;俊云峰:28.7万㎡;融创文旅城:33.6万㎡。
昆明的楼市困境,代表了中西部省会城市的心头之痛?
限购放开了,首付比例下降了,贷款利率下降了……开发商也不再遮遮掩掩的“以价换量”了,为什么市场仍然在“负重前行”?
很简单,存量需要时间消化,需求需要时间成长。
以前,郊区的客户去市区买房;市区的客户到郊区置办“第二居所”;地州的客户到省会来安家;外地的客户“冲动之下”开启了旅居置业……
然而,现在这一切具体的需求逻辑都不可靠了。
既然现在的市场基调是“聚焦改善型产品”,既然大家都已“有房可居”,那为什么还要奢望住房需求在短期内“掉头向上”?
存货问题无法回避。
折腾几年,大量的存货是压所有人心头上的巨石:对开发商如此、对政府如此、对老百姓同样如此。
如果按行政区来统计存销比,可以发现,类似昆明这种省会城市,至少70%的行政区“存量喜人”(动辄16以上的存销比)——而这,还没有算上工抵房这样的“准存量”。
如果按照开发商的常规合同约定,至少“30%的工程款抵房”——这还是那些能正常开发的房企,如果是恒大、恒二们,这个比例恐怕要到80%以上,因为不抵房,可能供应商最后毛都抓不到一根。
有多少准存量?算算看,倒吸一口凉气。
如果再看看商业,感触会更加明显。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商业过剩的时代。
从平均值来看,上海约每8万人就拥有一家大型购物中心,而东京平均每20万人以上才有一家大型购物中心。
上海人均商业面积,仅次于迪拜,是东京的3倍。
于是我们看到了吴中路爱琴海的萧条与荒凉。
到了昆明这样的中西部省会城市,综合性商业正常运行的准则更加简单粗暴:半径3公里内,最好只有一个。
407米的春之眼,止步百米,匆匆封顶,这就是最好的注解。
现在的市场粥少僧多,已成定局。存量时代,和尚们不但要盯着锅里的粥,还要盯着对手碗里的粥。
这样的市场,不做存量的去化,不做供应的控制,还想重新制造泡沫,这不是本末倒置么?
市场要健康发展,就要有序出清。要有序出清,就要解决各种历史遗留问题。比如:恒大
红星资本局6月22日消息,据证券时报道,近日,据媒体援引外媒消息,中国恒大创始人许家印前妻丁玉梅被指通过“技术性离婚”获得恒大数百亿分红。
据一份法庭文件,在恒大贷款违约9个月后,丁玉梅通过5家离岸公司,约5.27亿港元连购伦敦豪宅,但文件未提及购买时间。
存量时代,公平胜过一切。希望不再有更多的丁玉梅。
免费配资炒股,配资网上配资,线上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